中新網(wǎng)泉州6月24日電 (孫虹 吳冠標)一雙巧手、五彩面團,搓、捏、團、挑、揉、壓、按、擦、撥……一套行云流水的動作過后,惟妙惟肖的“孫悟空”出現(xiàn)在張明鐵的手上。有趣的是,“孫悟空”的臉上還戴上了“口罩”。
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(qū)雙陽鎮(zhèn)前洋社區(qū)張厝村的家中,張明鐵的一個大木箱十分醒目,箱子上用紅色油漆寫著“泉州市非遺傳承人”“妝糕人”“民間傳統(tǒng)手藝”等大字,還留下了聯(lián)系方式。
“我們這一行幾乎是滿泉州跑的,哪里熱鬧就去哪里,經(jīng)常早上三四點就要起床,有時候賣得晚了沒法回家將就著睡,非常辛苦,但收入不算特別低,基本能夠維持生計!睆埫麒F說,一邊“擺攤”、一邊創(chuàng)作,才是常態(tài)。
今年來,很多民俗活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被取消,張明鐵在家也沒閑著!皫讉月來不斷琢磨孩子們的喜好,制作了一些新作品,相信‘妝糕人’很快就能和孩子們見面!
說起“妝糕人”,張明鐵如數(shù)家珍!皧y糕人”源于古代中原的“捏面人”,以糧食為主要創(chuàng)作原料,常見于節(jié)慶活動,為節(jié)俗增添歡樂氣氛。在泉州、臺灣等地,“妝糕人”又叫“米稞雕”“糯米尬仔”等。
張明鐵所在的張厝村,早年家家戶戶都做“妝糕人”,是名副其實的“糕人村”。慢慢地,因為收入微薄,張厝人大多放棄了祖?zhèn)魇炙嚕碇\出路,只剩下張明鐵一家始終堅守。
“一開始,是沒得選;到后來,是不放棄!睆埫麒F告訴記者,這門手藝百年祖?zhèn),從他記事起,就跟著爺爺、父親走街串巷;如今,父親和他都是“泉州妝糕人制作技藝”市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傳承人,他的兒子張劍雯也擔起了傳承“妝糕人”制作技藝的重任。
讓張明鐵欣慰的是,泉州早在2004年就著手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,“妝糕人”由此得到重視、逐漸復蘇,并先后被列入?yún)^(qū)級、市級和省級非遺保護名錄。為了保護和傳承“妝糕人”制作技藝,洛江區(qū)也經(jīng)常組織藝人參加各種文化活動、旅游推介活動,提升“妝糕人”的影響力和社會價值。
經(jīng)過科學的研制和配方,新一代“妝糕人”在質(zhì)感、外觀、造型、保存期上已明顯優(yōu)于傳統(tǒng),保存期從最多一個月延長到好幾年,外觀進一步精細化,從粗獷的手工制品“進化”為手工藝術品。
近年來,張明鐵走進閩南師范附小、雙陽第二中心幼兒園、雙陽中心幼兒園、羅溪青少年實踐中心,開課教學,每周一次。自2015年起,他每年被邀請到洛江區(qū)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給孩子們上“妝糕人”制作課。
在他看來,“非遺進校園”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認識“妝糕人”,學習制作技藝,為“妝糕人”制作技藝傳承種下希望的種子;孩子們根據(jù)自己的想象力,塑造出小豬佩奇、海綿寶寶、皮卡丘等各種各樣造型的“妝糕人”,為這一傳統(tǒng)手藝增添了活力和希望。
作為“非遺”傳承人,張明鐵還多次赴澳大利亞、菲律賓、印尼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。“我終于做到父親所說的‘走出國門’,讓泉州‘妝糕人’藝術傳播更遠。”張明鐵說。